源码

Facebook 工作体验小记(一)

早该写篇文章介绍下在 FB 的工作体验,但呆的时间不够长,难免导致观点有失偏颇。到现在半年有余,差不多可以提笔了。

一般我写体验类文章,会习惯性的先列出大纲再润色细节,比如加分项一二三,减分项 ABC。遗憾且反常的是,至今为止我在 FB 的工作体验里,想不出一条不满意之处,如果一定要列出一条,那么我希望是 FB 可以新开个主打中国菜的食堂。不过也有可能我需要呆的更久,在更深度的体验里还隐藏着我的砒霜。既然暂时乏恶可陈,不如我就随便记录些和工作相关的细节,想到哪写到哪。

加班

我知道大部分我的读者都很关心硅谷 IT 公司是否加班。

老实说,来 FB 之前,我也是 IT 加班大军的一员,虽然不认同加班,但整个行业除了少数外企之外的加班大潮,让我打心底里认为,加班是在中国浩荡且残酷的互联网战争里生存的必备属性。融资,上市进而财务自由,供房供车以及养娃,在时间这条赛道上,老板和员工一样焦虑,每个人都是头顶悬剑,生怕倒在黎明前最后一刻。

可 FB 没有国内的加班文化,也活的好好的,财报和势头都很强劲。只要瞥过一眼真相,就没法再相信谎言。

习惯了不用加班的作息,和高效率的工作环境,我现在认为加班对于企业生长必要性是个彻底的伪命题。有些人加班,是因为同事在加班,有些人让下属加班,是因为公司文化如此,有些公司文化如此,是因为其他公司也这样。大家你看我,我看你,谁也不敢提出质疑,只能默默负重前行,行业氛围就是这么成型又牢不可破。

前段时间,和一个久呆美国的同学聊天。他说美国这边超市餐馆晚上一般不开门,一些中国人比较勤劳,刚来开店时为了多赚钱都开到很晚,后来被当地工会警告,说是破坏行业氛围违反某某劳工法规进而罚款,所以后来也都一起晚上老老实实关门了。

其实,FB 并非没人加班,但加班的人一定是出于主观意愿。在 FB,工程师也会按能力和贡献分级别(级别是个人隐私,一般情况下无法得知其他人的级别,大家都是 Software Engineer),级别越高,你的 Expectation 也就越大,或者说,你每年的 impact 越大,你升级的可能性也就越高,完全的结果导向。有人升级动力大,会通过加班的方式来增大产出,当然也有人天资聪颖,正常工作时间的投入也能一路畅通。

所以在 FB 加班是一种自由,听起来有点可笑,谁会把加班放进自由的定义里,谁会自由到想去加班。事实是,当公司彻底放养你后,你反而会想在空余时间里干点成绩。

大多数人都是早九晚五,有些人来得早下午四点多就下班回家了,但据我观察,回家的人晚上有时也会提交代码,这才是弹性工作制嘛。周三是公司规定的 work from home 日,很多人在家办公,对于想偷懒的人来说,理论上一天只上四天班都可以,但我还没见到过,身边人对 impact 都挺上心,各自手头的项目每周都有稳定进展。所以说,只要树立「多劳多得,灵活高效,结果导向」的企业文化,强制加班是完全多余的。

我还听说有人主动提出降级的,还是连降两级,级别低了,虽然收入会降低,但自然压力就小了,可以把重心向生活倾斜。这在 FB 也并不罕见,对于公司来说也没有损失,空出的位子会有新生力量来补充。你愿意付出多少和收获多少,都是你的自由。

我一般早上 8 点左右起床去上班,或者 8 点半(如果前一晚没睡好),晚上吃完饭六点多下班,终于实现了每天太阳落山就下班的梦想。贴张随手拍的日落渣照:

sunset.jpg

不过我坦诚,我下班后和在周末也会写代码,不知道是不是在国内养成的习惯,空余时间不写点代码就有堕落感。

英语

之前文章里也提到过,刚来时,适应英语环境确实费了一番气力。

记得初中学英语时,总觉得听力题说的太快,可一旦听了美国人生活当中说英语的语速,以前的听力练习简直是慢镜头回放和天籁之音了。

头一个月,我觉得我可能这辈子都无法适应这种语速了,怎么可以连读和吞音到这种程度,结果一个月后就没事了。刚开始听,明明都是学过的单词,听起来就是似曾相识又不明其意,时间一久,也没有刻意去重新学,突然就能听懂了,这种感觉很奇妙,就像是眼镜片上的雾气突然被擦干净一样,峰回路转,整个世界豁然开朗。

第二个月,就在我暗自得意的时候,一次偶然机会和一屋子印度同事一起开会,我必须坦诚,我全程都在装懂,还好后面有会议记录不至于影响工作。那一刻我感觉我这辈子都无法适应印度英语了。一个月后又没事了,印度英语嘛,挺好懂的。

人就是这样,不逼自己一把,不置身于艰难的环境里,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。我有时候甚至觉得,人可以有意的利用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,通过强行离开舒适圈来获得成长。就像我感觉自己过往技术上成长最快的阶段,都发生在和大神工作自信心被摧残的时候,见贤而思齐嘛。

文化

我有时候会突然感觉有些恍惚和好玩,怎么突然就置身于一个会议室里,房间里各个肤色的人种,操着各自国家的口音,用英语在讨论同一个问题。

这种国际化的工作环境,算是我在 FB 工作的一项意料之外的体验,我从前就对不同国家文化对于人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特别感兴趣。不过合作的时间久了,会发现在工程思维上,国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小,大家在解决工程问题上,方式和途径都非常相近,有时候甚至几个简单的单词,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的意图,感觉特奇妙。

生活上文化的差异却随处可见。

有一次和同事讨论技术问题,三个人里有一位印度同事,他站着,我们坐着,中途他突然当我们面跪下了(是站累了),第一次遇到我吓了一跳,都有点忘了在聊什么了。当然,后面也就习惯了。

在工程文化上,FB 有一点让我既惊讶又钦佩。在 FB,所有的代码,对于任意一位工程师都是可见的,也就是说,虽然我只做其中某一个 iOS 项目,但我可以下载全公司项目代码,不论前后端,js 还是 Objective C,只要你愿意,甚至可以提交修改,当然需要通过其他工程师 review。这对员工有多信任才能做到这种地步。对于任意一位工程师来说,这无异于一笔宝藏,所有的代码技巧和工程思路,怎么学习怎么提炼怎么改进,但凭君意。

结束

趁着这周末有点闲,随意记录些,后面想到再继续写。

我虽然来湾区已过半年,但新鲜劲还在,还是觉得会时不时遭遇新鲜有趣的人与事,会有记录和分享的冲动。

有些朋友在后台留言,说佩服我这样的年纪还有魄力对生活做出这么大的改变,向我学习。首先我刚过三十,还非常非常的 young,以前创业加班的时候挺焦虑年纪的,现在呢,已经不管什么三十而立四十啥啥了,人只要热情还在,什么时候都能活的精彩。其次,给自己的生活时不时加点变化挺好的,一成不变的人生该多无聊,这并不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,存粹取决于心态,也祝各位都能偶尔活的不一样点。

(0)

本文由 投稿者 创作,文章地址:https://blog.isoyu.com/archives/facebook-gongzuotiyanxiaojiyi-2.html
采用知识共享署名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。最后编辑时间为:5月 16, 2018 at 10:47 下午

热评文章

发表回复

[必填]

我是人?

提交后请等待三秒以免造成未提交成功和重复